西安鄠邑法院 | 监狱里的还款承诺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30 14:33:10 阅读量:

“法官,这笔借款时间久了,我确实记不太清,但我认。”在监狱的提审室里,正在服刑的张武诚恳地说道。这是一场特殊的庭审,没有审判台,没有法槌,却充满着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张武曾因资金周转困难向老朋友李崇借款4万余元,并立下借条。但之后他音讯全无,李崇追索无果,只得起诉到西安鄠邑法院。

收到案子后,承办法官赵燕发现张武正在监狱服刑,无法正常出庭。尽管程序复杂,但她仍坚持“即便张武身处特殊环境,也不能剥夺其依法参与诉讼的权利,更不能让李崇的合法诉求得不到公正回应。”于是她积极协调,将法庭“搬”进了监狱。

“当年你困难,我二话不说借给你,如今我身体不好急需用钱,你却音讯全无……”调解中,李崇情绪激动。而张武则低声道歉,表示自己父母离世、妻子离去,现在也没有经济来源,实在无力偿还。

法官没有急于打断两人,而是耐心等待双方情绪平复。

法官:张武,从法律上说,你有还款的义务,虽然你现在情况特殊,但还款义务不会消失,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法官:李崇,我理解你这些年的委屈。雪中送炭的情义,不该被这样辜负。但当下的情况你也了解,他不是不认,是实在艰难。若能协商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或许既能保障你的权益,也能给他一个努力弥补的机会。

法官从情、理、法三个角度反复沟通,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张武刑满释放后,每年偿还12000元,直至全部清偿。

“真没想到,这笔多年的旧账还能有着落!”在调解书上签字时,李崇感慨地说道。而法官也鼓励张武努力改造,早日回归社会、履行承诺。

司法不仅有力度,也有温度。这一次高墙内的调解,既守护了合法债权,也保留了希望,让法治以更具温暖的方式抵达人心。(文中当事人名字均系化名)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