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9-06 11:42:42 阅读量:
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争先工程,是鄠邑法院“714”工作举措中“七项争先”工程之一,聚焦未成年人“六大保护”融合发力,致力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筑起温度与效率并存的法治屏障。本期,我们跟随少年法庭一名法官助理的视角,从她经手、见证的具体案例出发,感受西安鄠邑法院如何将这一工程的理念细致入微地融入司法实践的方方面面,用专业与温度守护少年们的未来。
初心如磐
三诉离婚背后的司法温度
卷宗扉页冰冷的案由“离婚纠纷”背后,是一个长期异地的家庭,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孩子和一对不和睦的父母。这已是妻子第三次向法院起诉离婚。与往常不同的是,案卷内页多了一份特殊标记——“涉案未成年人曾被诊断患有白血病,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他随爷爷奶奶生活。”作为少年法庭的法官助理,我意识到此案已不仅仅在于是否解除婚姻关系本身,而是一场关乎孩子未来的多维救济。承办法官阙宏志在受理案件当日便作出决定:“我们必须先见到孩子,听听孩子实际抚养人的心声。”
俯身倾听
法官的家访与爷爷奶奶的眼泪
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阙法官带着我们走进了孩子爷爷奶奶的家。没有庄严的审判庭,没有肃穆的法袍,只有略显紧张的孩子和眼角带泪的老人。“这都是孩子的病历和治疗发票,我都不敢回忆这五年我们是咋过来的。”奶奶拿出了三个厚厚的文件袋,声音嘶哑。爷爷红着眼圈说:“通过之前的治疗,目前病情已经稳定,但我们老了,有些力不从心了……”阙法官俯身握着奶奶的手:“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孩子的利益是我们最大的考量。”那一刻,“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变得具体而滚烫。
一纸千钧
两份《提示函》织就保护网
回到法庭,经过多番思索,我们连夜起草了两份特殊的文书——《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函》和首份《关爱特殊留守儿童提示函》。前者送达孩子父母,不仅明确告知离婚后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探视等权利义务,更特别说明:“生命健康优先,双方应摒弃分歧,以确保孩子得到最好、最及时的治疗为共同目标。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中断必要的医疗措施。”后者送至孩子所在学校,建议校方启动特殊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明确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定期家访、课业辅导、心理辅导,并建立法院与学校的双向反馈渠道。
这薄薄的两页纸,承载的是司法主动延伸的关怀,更是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生动实践。
心灵破冰
心理咨询师介入下的和解之路
“我承认我为家庭付出不够,但我真的累了。”调解室里,丈夫哽咽着说。妻子泪如雨下:“我不是狠心,我只是想换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安宁。”法官邀请的心理咨询师悄然引导:“你们是否注意到,尽管彼此埋怨,但你们提到孩子时的关切是如此一致?”一个多小时的心理辅导后,他们终于从互相指责转向共同议题:如何给孩子更好的保障。法官适时提出:“离婚不是责任的终结,而是合作模式的转换。”
尘埃落定
调解书里的孩子未来
经过法官三次累计长达十几小时的不懈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协议达成的那天,阳光正好。双方协议商定:孩子抚养权归父亲,妈妈每月给付1500元的抚养费,并在孩子生病住院期间进行陪护……
签署完调解协议,丈夫和妻子频频向法官表达感谢:“感谢您为了我们这个案子做了这么多工作,太有人情味了!”阙法官最后嘱咐:“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夫妻,但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请务必履行好《提示函》中的承诺。”
司法之暖
照亮涉未成年人案件的暗角
这次案件结束后,我在工作日志中写下:家事审判,破镜未必能重圆,但碎片可以被温柔拾起,重新拼嵌成守护孩子的盾牌。阙法官对我说:“我们发的不仅是提示函,更是一份司法警示与人文关怀并存的承诺。判决不是终点,孩子脸上的笑容才是。”
或许,这就是少年法庭的意义——不仅审案,更护人心;不仅判决是非,更为那些在家庭震荡中飘摇的孩子,撑起一片有温度的司法晴空。
作者| 沈晔
编辑| 李娟
责编| 郑黎波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