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25 10:10:45 阅读量:
又是一年栀子香,金榜题名的捷报悄然点亮了旬阳市神河镇的青山绿水。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喜悦少了些推杯换盏的喧嚣,多了份邻里间真诚的暖意。在农家院坝、在代表联络站,一场场由神河镇人大精心组织的“群众院落会”“民情恳谈会”上,代表与乡亲们围坐,用最质朴的乡音,共同梳理着人情往来的“旧账”,也勾勒着祝福学子的“新图”。
“娃儿争气考上大学,咱们大家心里头比喝了蜜还甜!可这‘升学宴’的排场,真像副沉甸甸的连枷,压得人喘不过气。”夏家院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张家安在民情恳谈会上的一席话,引来了满堂共鸣。他手中那份沾着泥土气息的《神河镇“不办升学宴、共育新民风”倡议书》,被大家传看着、讨论着。上面一笔笔算得明白:山里人家辛苦一年,攒下的“烤烟钱”“学费钱”,一场宴席就能耗去大半;礼金年年涨,成了压在肩上的“人情山”;更有酒后失和、攀比斗富的糟心事,让本该纯粹的喜悦蒙上了阴影。“这‘喜宴’,慢慢就成了咱们心里头的‘愁宴’喽!”一位老农的叹息,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在神河镇的恳谈会上,这样的掏心窝子话总能激起层层涟漪。种烟能手刘世贵掰着指头算:“去年光是赶升学宴的礼,就搭进去我一亩好烟的收成!”准大学生家长李波坦言:“不办吧,怕人说咱‘不懂礼数’;硬着头皮办吧,又心疼那血汗钱,真是‘打掉牙齿往肚里咽’。”镇人大代表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移风易俗的政策解读,更像点亮了一盏“解心灯”——当全镇上下都认准了“不办不丢人、新风更光荣”这个理儿,那无形的“人情枷锁”自然就松开了。
如今的神河镇,一种更温暖、更走心的祝福方式正悄然成风:
“集体升学礼”代替“流水席”。8月12日,一场简朴而隆重的“神河镇柳林村2025年大学新生集体升学礼”在村活动室里温馨举行。没有觥筹交错,没有铺张礼单,取而代之的是乡亲们真诚的掌声、学子们手中沉甸甸的助学基金、以及镇主要领导、人大代表亲手递上的、寄托着山乡厚望的日常学习用品。镇主要领导、村支书、人大代表们作为“主礼人”,与柳林村新晋大学生及其家长围坐一堂。学子们分享求学感悟,家长们畅谈家风传承,镇主要领导、人大代表则送上饱含深情的寄语:“金榜题名是起点,学成本领报家国!”这份由全镇共同见证的荣光,比任何私人宴席都更显庄重与温暖,也彻底卸下了单个家庭操办宴席的沉重负担。
“代表联络站”化身“助学加油站”。在镇人大代表联络站里,代表们主动收集整理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25年安康市各界爱心济困协会爱心助学活动等各项政策信息,印制成通俗易懂的“明白纸”。他们走村入户,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家庭,面对面讲解政策、协助准备材料。“娃考上不容易,不能让学费成了拦路虎!”7月30日,镇人大代表徐代表一边帮新考上的大学生小陈填写爱心助学活动申请表,一边宽慰着忧心忡忡的家长。这份实实在在的帮扶,解了燃眉之急,让寒门学子的求学路少了后顾之忧,多了前行的底气。
“感恩信”诉说“反哺情”。在镇人大代表的倡议下,许多准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用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恩信”或一段段视频,感谢师长的教诲、父母的养育、乡亲的关爱。这份发自内心的回馈,让教育的意义在无声中升华——知识的力量,终将化作回报桑梓的涓涓细流。
这场由神河镇人大发起、代表带头、群众响应的“新民风”实践,实质是一场关于乡村情谊的价值回归。当“简办不办升学宴”从纸上的倡议,真正沉淀为山乡人内心的共识,乡亲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荷包实实在在的轻快,更是心灵卸下重负后的畅快与坦然。“现在啊,谁再想大操大办,自己都觉得臊得慌!这份自在轻松,比啥面子都强!”村支书王银汉咧开嘴,笑容像山里的晨光一样透亮。
成长的路上,最珍贵的贺礼从不是席面上的九碗八碟,而是乡亲们眼中真诚的赞许,是山乡对知识发自肺腑的敬重,是代代守望相助的淳朴乡风。神河镇的探索无声地诉说着:当祝福褪去浮华的重负,回归那份最本真的情谊,这份情意才最是沉甸甸,最能滋养远行学子的心田。这或许正是这个升学季,神河山水间最生动的一课——让孩子们懂得,真正的荣光,深植于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望,以及带着这份纯粹山乡情谊走向未来的每一步坚实脚印。
作者:刘伟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